灵感智旅旅游网站www..998899.cn,电话:18725278327

首页  >  攻略  >  云南攻略  >  保山市攻略  >  隆阳攻略  >  穿越时空,在隆阳邂逅徐霞客

穿越时空,在隆阳邂逅徐霞客

更新时间:2018-12-24 小编: 0 713
阅读一条江,品读一座桥,回望一段路,仰望徐霞客用脚步书写人生的身影,何尝不是一个古老民族坚强不屈的背影和苦苦求索的精神史话!

 

​入滇第一胜

   在《徐霞客游记》现存的62.8万字中,写云南的《滇游日记》有25万字,占40%;1639年初夏,徐霞客在保山隆阳游历的84多天,写下了长达4万余字详细记录考察隆阳山水、地里、民俗、以及历史文化考证;透过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让我们透过时空看到了近400年前的保山隆阳。那时候的保山人,谁也不曾想像,徐霞客先生的这次滇西保山隆阳、腾冲、施甸、昌宁之旅,竟然成了先生30多年旅游生涯的最后一段旅程。

   每当我和我的文友们手捧徐霞客先生拖着瘦弱的身体,用生命最后的时光书写的这些瑰丽、绚烂的文字时,便倍感这份文化遗产的珍贵和分量。

   2018年11月中旬,隆阳区文广局组织了“寻觅霞客踪迹”文化体验活动。我和一伙文友们边走边读,在隆阳区的水寨乡,邂逅380年前徐霞客笔下的古道驿站。

   水寨乡位于保山隆阳区东部,澜沧江南岸,怒山山脉支脉凤溪山中。境内山峦重叠,蜿蜒逶迤,沟壑纵横。徐霞客在《滇游日记》写道:“……不意危崖绝蹬之上,芙蓉蒂裹,又现此世界也,是为水寨。武陵桃园,王官盘谷,皆所不及矣,此当为入滇第一胜”

平坡古驿站

   历史上,水寨曾经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保山境内的永昌古道从被誉为“西南第一桥”的兰津古渡·霁虹桥开始,过平坡、经水寨、越天井铺、下官坡,进入保山坝区,然后继续往西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过腾冲,进入缅甸,并继续往西到达印度、西亚,甚至是欧洲的城邦。

  平坡村是古道越过澜沧江之后的第一个驿站。至今保留着一条由石头镶嵌的路,从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子中蜿蜒穿行,路面的石块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浅不一的马蹄窝,仿佛昨天那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口。这些时光的足迹,带着一丝咸咸的记忆,饱含热泪和鲜血,留在了土地的记忆深处,记载着南方丝绸古道曾经的繁华和喧嚣。

   拜访平坡古道,寻觅的脚步一次次打滑,打滑的脚步,唤醒了那些隐藏在马蹄窝里、石缝中昨天的记忆;跌落的脚步,仿佛一下子穿越时空,开启了古驿道尘封的过往,打开了沉睡380年的记忆。

   1639年的那个初夏,夕阳下的平坡村,面容清瘦的徐霞客正在安抚随行的一名挑行李的和尚,和尚的抱怨不休,让徐霞客决定在这个叫平坡的村里投宿。看着眼前络绎不绝、南来北往的马锅头和他们的马帮,长年累月奔波在这条路上,一路上翻山越岭,越过惊心动魄的澜沧江之后,早已人困马乏;每当此时,平坡村升起的缕缕炊烟,让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丝家的温馨。于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一队队汗流浃背的马帮和游子,温暖着他们一路上长途跋涉的疲惫和艰辛。此时的平坡村,恍如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用她那双满是老茧的大手,一次次抚平游子心灵的创伤。

   村子里的一位老人说,平坡村的祖祖辈辈几乎与这条古道唇齿相依,整个村子的人家忙不过来种庄稼,靠经营马店和小百货、割马草,为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和行人提供便利和服务,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在平坡村最大的周家马店里,今年70多岁的房主周洪先介绍说,祖辈人相传,几百年前的“走马皇帝朱由榔”,“行走能人徐霞客”就住在他家楼上,楼上至今都没有蚊子。这所四合院就是几代人靠经营马店、割马草卖逐步建盖起来的。他指着大门口的马厩说,他小时候,这边进门的一大片全是马厩,可以关养60多匹骡马,楼上的厢房里住的都是往来的马锅头、赶马人和行走的客人。

  院子里有一个长方形的石槽和一个圆形的石杵臼,老周说这两件旧物是从他曾祖父手里就传下来的。石槽用来给骡马饮水,杵臼用来摏米和佐料,还有一口用五块青石板合成的大水缸。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这口缸总是装满了水,供住店的人和马匹饮用。他十几岁时就和哥哥一道,多数时候负责把水缸和石槽里挑的满满的,从来不落空,除了满足用水,还能有效地防火。

  那时候,每天都有无数的马匹以及行人从平坡经过,到了下午五点以后,村里已是人满为患。返于江两岸杉阳街子、水寨街子的生意人都必须途径平坡村,形成了平坡村赶晚街的习俗。

   入夜,小小的平坡村,灯笼高挑,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小商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窗前,徐霞客拨亮一盏灯,研墨,书写着心中的山水。平坡村的夜晚,一缕墨香在风中荡漾。

屯垦戍边人

   周老先生翻出一本残破的旧家谱告诉我们,他们的祖先是从南京应天府迁徙而来的。据考,水寨、平坡人的汉族先民大多是明洪武年(1375年)子江淮一带迁徙于此。当时,

   朝廷颁布屯边戍守的政策,为了巩固西南的边屯需要,大规模组织移民入滇。朝廷对西南的土著居民实施了“汉到夷走”的政策,将原来的“濮满人”迁徙到更加偏远之地。

   这些戍边的先人们,像一粒粒被撒落在西南山乡的种子,携带着江南先进的文化,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他们从平原地带辗转到了红土高原之上,或行军打仗,或开垦耕耘,

   或亦农亦商,沐浴着南高原的雨雪风霜,伴随着永昌古道的不绝于耳的马铃声,播种心中的梦想和希望。

  老李把目光投向峡谷里的澜沧江。接着说,随着下游小湾电站的蓄水量越来越大,水位陡然上升,昔日波涛滚滚的澜沧江,如今变成波光潋滟的峡谷平湖。

 初冬的阳光下,宽阔的澜沧江碧波荡漾,一艘崭新雪白的游艇在江面上劈波斩浪,于莽莽青山的环抱中徐徐停靠在平坡古驿站的码头。

风雨霁虹桥

  澜沧江畔,一座钢混斜拉桥桥头上镌刻着“霁虹桥”,桥面上铺着厚厚的钢板,桥上不时有摩托车、面包车,还有小型的卡车通过。老李说,这些是往来于大理永平和保山的车辆和行人,有的串亲戚,有的专门贩运山货,现在的交通状况比起以前方便多了。以前的老霁虹桥上,只能往来行人和马匹,生活在澜沧江两岸的居民,世世代代通婚,几代人做梦都渴望着能有一条连接两岸的大型桥梁,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这是一座由云南华能澜沧江开发有限公司与2006年修建,2007年元月竣工开通的新霁虹桥。老李指着清脆如玉的江水说,原先的霁虹桥连同遗址就在那个位置。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汉武帝时通博南山,渡澜沧水,置嶲唐、不韦二县者是也,后于江上架竹桥。”《云南通志》载:“澜沧江南流入海,龙尾关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岸高险,水迅急,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箦,箦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顶,其穿索石孔,孔明所凿也。”说明此桥始建于诸葛南征时期(公元234年)。《雍正通志》谓:“元元贞间(1295—1297年),大将也先不花西征,易以巨木”,由“兰江桥”易为“霁虹桥”。《永昌府志》曰:“明成华(1465—1487年)中,僧了然者,乃募飞桥,以木为柱,而以铁索横牵两岸,下无所凭,上无所倚,飘然悬空”。由此,霁虹桥由木桥改为铁桥。这样算起来,从霁虹桥得名的1295年起至滇缅公路通车的1939年止,600多年来,这座饱经沧桑的霁虹桥,在数百年的风雨飘摇中有记载的大修、重修就达20次,其中兵毁9次。1639年的初夏时节,一代游圣徐霞客沿着永昌古道,越过风雨飘摇的霁虹桥步入了保山境内。

  老李说,随着滇缅公路的开通,行走在永昌古道上的马帮和行人逐渐减少,平坡村的马店生意也越来越冷清。平坡村开始了传统的农耕生活。1986年10月12日,那一天是平坡村民终身难忘的日子。由于连天的大雨,造成古老的霁虹桥上游山体滑坡,江水被截留后迅速猛涨,形城巨大的堰塞湖,20分钟左右,洪峰决堤,冲毁了这座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的霁虹桥。过往的行人和马匹只能恢复如前,靠舟筏摆渡,几乎每年都有人在摆渡中葬身江中。

  为了遏制这一人间悲剧再次重演,1998年,保山洞经古乐协会的段体才老人一马当先,奔走呼吁,一群古稀老人拿出各自全部的积蓄。老人们的义举,很快就感染并得到了澜沧江两岸的杉阳、水寨乡两地党委政府的支持,迅速筹资建起了一座钢绳斜拉桥,取名“霁虹善得桥”。

  那时候,尽管下游小湾电站开工的消息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但老人们毅然坚定了建桥的信心。老人们认为,早一天建桥,就能早一天遏制住舟筏摆渡造成的伤亡。

  千百年来,澜沧江两岸的居民世世代代迫于生计,往来于江两岸的杉阳街、水寨街。尽管道路艰险,江水横流,从来割舍不断亲情。

雕琢的时光

  从新建的霁虹桥西北方向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很快就能看到一处坡地上的仿古建筑群。老李介绍说,眼前这幢下半部由花岗石砌成的半圆形建筑,酷似一座碉楼,上半部青砖砌墙,瓦屋盖顶,是仿照当年兰津古渡·霁虹桥头的收税关卡的造型建盖的。不远处是当年霁虹桥南岸的“滚石坡”的仿制建筑,依山而建,上圆下方,由一块块的花岗石垒砌而成。“滚石坡”源于当年古道上一处经常滚落石头的长坡,曾伤害了不少打次经过的马匹和行人,为了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有人心生一计,在“滚石坡”建盖了这种避险通道,呵护着行人和马匹的安全。

  再往前走,见一奇特的仿古建筑,青砖白瓦,飞檐斗拱,两扇朱红色的大门紧闭,一把黑黝黝的大铁锁闭合着。用力一推门,两扇门立刻出现一道一指宽的缝隙,透过门缝一看,

  里面是一处不小的空间,青石板铺地,左右两面的砖墙上,被石灰刷的雪白,房间的梁柱染成了朱红色,与大门的颜色一致;透过门缝可以清晰地看到江对面的坡地上,也有一处与眼前一模一样的仿古建筑,隔江遥遥地相互对望,这是当年兰津古渡·霁虹桥两端的桥头堡的再现。只是两个桥头堡之间,少了链接桥墩之间的大铁链。

  让人们在无限的想象中,用思维变成一根根粗大的铁链,高高地悬挂在两个桥头堡之间,铁链上铺着一块连着一块的木板;跨越时空,徐霞客与众多的历史人物,随着桥面上一队队人马行走在历史的天空中。

  桥头堡旁边,高高地伫立着小巧玲珑的观音阁。沿着青石台阶拾阶而上,玲珑别致的观音阁里,一尊汉白玉观音像安详地端坐在神龛上。史料记载,当年霁虹桥东岸桥墩附近,曾建有观音阁、武侯祠、御书楼等建筑。观音阁尤其受到过往的马帮和行人的推崇,千百年来,香火不断。

  长期出门在外飞的马帮和行人,历经千辛万苦一路走来,在古道咽喉要地的兰津古渡上遇到观音阁,身心疲惫的行走者怀着一颗虔诚和感恩的心顶礼膜拜,祈求神灵保佑出入平安,以求得心灵上的一丝慰藉。

桥梁的背影

  站在观音阁的北侧,老李指着澜沧江上的霁虹公路桥说,在离这座桥的不远处还有两座桥,橘黄色的是输送天然气的管道桥,从缅甸输送过来的优质天然气从这条管道直接送往昆明,再输送到千家万户;钢架桥的旁边,正在浇筑的两个巨大的桥墩,是建设中的大瑞铁路桥桥墩;远处,机身隆隆的几十辆运送砂石料的大卡车,正在日夜奋战在的工地,是大瑞铁路平坡段大型隧道的施工处。

  历史和现实就是这样的巧合,古人和现代桥梁建筑者有着惊人的相似。千年古驿站平坡村附近的澜沧江江面上,从古老的藤篾桥,到霁虹铁链桥,铁索善德桥,霁虹公路桥,管道输送桥,到即将建成的霁虹铁路桥。

  千百年来,平坡古驿站附近的澜沧江面上,似乎建桥的历史在这里就不曾中断过,就像滚滚南流的澜沧江那来自心底的歌声和徐霞客匆匆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一样。

  阅读一条江,品读一座桥,回望一段路,仰望徐霞客用脚步书写人生的身影,何尝不是一个古老民族坚强不屈的背影和苦苦求索的精神史话!

文章来源:  网络 

上一篇:保山隆阳区旅游攻略之太保公园 下一篇: